所谓超大型油藏其实仅仅是一个含油盆地里微不足道的一小块区域,恰恰是有机生油理论和油气运移理论的最好注解。 第一,油气是流体,密度小于水,在地下会沿着岩石的裂隙和岩石颗粒之间的孔隙进行活跃的流动。 (砂岩里的孔隙结构,这是油气存储和流动的通道) 第二,要建立起一个“圈闭”的概念。 有些岩石具有很好的孔隙,像海绵一样可以储存油气,能够作为“储层”,比如常见的砂岩、石灰岩等;也有一些岩石孔隙很少或者没有,油气无法通过,比如致密的泥岩、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、蒸发岩等,它们对于油气来说是无法通过的屏障,就像锅盖一样,因此被称为“盖层”。储层与盖层的有机结合,让油气进去了出不来,这就叫“圈闭”,英文trap,这个词也经常被翻译为陷阱/圈套。 这样的圈闭在地下有非常多,有些圈闭里存了水,还有一些存了油气。存了油气的这部分就叫做“油气藏”,勘探出来打上油井,就成了一个个油田了。 第三个概念,是圈闭的面积远远小于生油岩的分布面积。 生油岩主要是形成在深湖/深海环境里,富含有机质的细粒碎屑岩,比如泥岩、页岩。这些有机质主要是浮游生物的遗骸和水中生物尸骸的残渣,它们缓慢堆积在水底软泥里,在数十万、数百万的稳定时期里累积了茫茫多的有机质。 (浮游生物的遗骸、水生物的尸骸颗粒沉降到水底保存起来) 就像在如今的海洋里,深水的细粒沉积物分布范围,远远大于海岸沙滩和近海砂质海底。古代的情况也是如此:盆地中心的生油岩范围,总是远大于盆地周围的储集层范围。 这种差异,是面积上几个数量级的区别。可以理解成集全盆地范围内产生的油气,保存在几个总面积有限的大型圈闭里面,这自然会造成“超大油藏”的错觉——实际上,它远远没有生油岩的规模大。 (英国某盆地内烃源岩范围与油气田分布的关系图) 所以,超大油藏,与有机成因一点也不矛盾。油气是运移到这些大型圈闭里去的,并不是从形成以后就呆在原地不动的。因此,那些“上万上亿吨恐龙肉变成超大油藏”的笑话实可休矣。
|